強直性脊椎炎:了解、診斷、治療與預防

強直性脊椎炎:了解、診斷、治療與預防

筋骨痛症
強直性脊椎炎(Ankylosing Spondylitis, AS)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發的慢性關節炎,主要影響脊椎、骶髂關節、膝蓋、腳踝等部位。持續性炎症會導致疼痛與僵硬,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,可能引發關節破損與融合,影響活動能力。

什麼是強直性脊椎炎?

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以脊椎及關節慢性炎症為特徵的自體免疫疾病。正常情況下,脊椎的關節與韌帶有助於活動與彎曲,但患者因組織發炎而出現關節疼痛,活動受限。隨著病情發展,脊椎關節可能受損,導致骨頭黏連與結構性破壞。

主要症狀與診斷方式

早期症狀通常包括腰背痛與僵硬,與一般肌肉勞損不同,患者在靜態時疼痛較明顯,活動後反而得以緩解。此外,一般肌肉痠痛或勞損可在休息兩週後改善,但強直性脊椎炎則呈現長期持續性。隨病情發展,脊椎靈活度減少,嚴重者可能出現變形,影響日常生活。該病可能伴隨關節炎、葡萄膜炎、銀屑病、腸炎等共病,並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若有上述症狀,特別是家族病史患者,應及早就醫。醫生會透過病史評估、HLA-B27基因檢測 及影像學檢查(X光、MRI) 來診斷是否有脊椎與骶髂關節的炎症變化。

治療方案

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無法根治,但及早治療可延緩病情及提升生活品質。醫生最常處方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s),通常會讓病人服用 2-4 週以觀察療效。如有周邊性關節炎,醫生會考慮加入抗風濕藥物或局部注射類固醇。

如病情僅影響脊柱或骶髂關節,使用生物製劑,如TNF抑制劑、IL-17 抑制劑或JAK抑制劑,減少炎症、緩解疼痛,降低共病風險,並預防關節破損。另外,物理治療有助保持脊椎靈活性,背部伸展運動或水療都對紓緩病情有所幫助。

高風險族群

強直性脊椎炎多發於青壯年,男性發病年齡通常比女性早5至7年,一般在30歲前開始出現症狀。此外,吸煙也會增加發病風險。

在平日臨床經驗中觀察到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因荷爾蒙變化(如產後或更年期)而誘發病徵。若家族成員曾患有強直性脊椎炎,或患者帶有HLA-B27基因,其罹病風險也相對較高。

預防與日常注意事項

強直性脊椎炎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,因此無法完全預防。但除遺傳因素,不良生活習慣(如吸煙、壓力過大、病毒感染)亦可增加發病風險。因此建議大家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:戒煙,減少身體發炎反應,適量運動:如游泳、散步、瑜伽等,有助於伸展腰背、保持關節靈活度。

強直性脊椎炎所造成的關節破損不可逆轉,建議早診早治,盡可能保存患者功能及維持其生活質素。同時亦鼓勵患者參與相關病友組織,透過經驗分享提升疾病應對能力。

專欄: 仁安健談

撰文: 何智醫生 仁安醫院風濕病科顧問醫生

何智醫生 仁安醫院風濕病科顧問醫生
何智醫生 仁安醫院風濕病科顧問醫生

參考資料:

香港強直性脊椎炎協會:《強直性脊椎炎手冊》

香港風濕病基金會:《強直性脊椎炎小冊子》